2017-09-07
国耻
今天是9月7日,整整116年前,即1901年9月7日,阴历辛丑年(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中国被迫签订了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至此,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如今的北京中山公园南门内,依旧留存着当年耻辱的遗迹。
《辛丑条约》签订场景
《辛丑条约》规定:1、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这也是卢沟桥事变中“华北驻屯军”的由来。
除此之外,《辛丑条约》第一款,还规定清廷必须为在华丧生的德国驻中国公使立牌坊。
在首都为侵略者立功德牌坊,这种事简直是奇耻大辱。
克林德,生于1853年,德国男爵,德文名叫冯·凯特勒,曾任德国驻中国广州、北京等地领事馆领事,于1899年出任德国驻中国公使。
克林德
1900年6月17日,列强组成的八国联军攻占了天津大沽口炮台,清朝处理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在今东单北大街东堂子胡同)于6月19日照会各国使馆,限各国公使率全体随员、卫兵于24小时内离京,过期不负责其安全。
当晚,各国公使联名致函总理衙门,以路途安全无保障为由,要求延缓离京日期,并要求次日上午9时给予答复。
1900年6月20日上午9时之前,克林德从东交民巷使馆区乘轿子前往总理衙门交涉,走到东单北大街距东堂子胡同只隔一条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的西总布胡同西口处,正遇上清军神机营队长恩海率队巡逻至此,在恩海要求停轿盘查之际,气焰嚣张的克林德在轿中拔手枪向清军射击,被恩海开枪击毙。
外交部街
克林德之死成为列强向清政府进行威胁、讹诈的借口,他们把此事列入《议和大纲》的补充条款,要挟清政府必须派一名亲王专使到德国,向德国皇帝当面道歉,还要在克林德被害处树立与其品位相当的铭志碑坊,碑上用拉丁、德、汉三种文字叙述中国皇帝对此事的“惋惜之意”。
《辛丑条约》第一条就是让清政府为“克大臣”在其遇难处建立牌坊一座,并让醇亲王载沣亲赴德国为此事“代表大清国大皇帝暨国家惋惜之意”。无能的清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对所提出条款一一照办。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1901年8月)派醇亲王载沣等大臣,赴德国赔理道歉。北京当年6月至1903年初按德国要求,在东单北大街上建了与街同宽的这个石碑坊,这个石碑坊成为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见证。在铭文中,光绪要求看到此碑的人都要“睹物思人”。
1903年1月18日牌坊建成,位于西总布胡同西口的大街正中。牌坊的坊心刻有以皇帝的名义撰写的碑文:
德国使臣男爵克林德,驻华以来,办理交涉,朕甚倚任。乃光绪二十六年五月拳匪作乱,该使臣于是月二十四日遇害,朕甚悼焉。特于死事地方敕建石坊,以彰令名,并表朕旌善恶恶之意。凡我臣民,其各惩前毖后,无忘朕命。
克林德坊
碑文中一字未提“无辜、不幸、悔过、认错、道歉、赎罪”等等字眼,只是笼统地说了说“遇害、哀悼”而已。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不失为一种应付敌人的巧妙举措。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中国参战,成为协约国的一员。1918年大战以同盟国战败投降而告终,中国成为战胜国。胜利消息传来,人们认为克林德碑是国耻,就把它拆除了。
这时候,协约国责令德国把已拆除的石牌坊材料,移到中央公园(即今天的中山公园),再建一座新的牌坊,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当时,协约国战后的宣传口号是“公理战胜,强权失败”,石碑坊遂被改名为“公理战胜坊”。 重建的石牌坊碑文改刻“公理战胜”四个大字,背面刻着英文RIGHTCONQUERSMIGHT。牌坊改称“公理战胜坊”。
位于北京中山公园的保卫和平坊
日,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表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功绩,大会决定将公理战胜坊改为“保卫和平坊”。为此把中英文“公理战胜”文字镌去,刻上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鎏金大字。至今此牌坊成为北京的一处著名景点。
2017.9.7
116年前的今天,《辛丑条约》签订
辛亥革命网 2017-09-08 14:15 来源:团结出版社 作者:团结出版社 查看:20315次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国被迫签订了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