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7
——华夏文化促进会纪念“七七事变”八十周年专题
中华文化复兴之路第六期座谈会——“七七事变”八十周年与纪念抗战胜利主题活动暨牟广丰先生诗集发布会在四知书屋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由华夏文化促进会、辛亥革命网北京站、四知书屋联合主办,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席团驻会主席廖彬宇代表主办方致辞,主席团执行主席、秘书长周鹏作最后总结。会议由四观书院副院长王一担任主持。
李烈钧之子,民革中央副主席李赣骝;陈毅之子陈小鲁;粟裕之女粟惠宁;郭沫若之女,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郭平英;李济深之女李筱松;林琼之子、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林小安;李逸三之子、北大教授李零;任继愈之子、北大教授任重;朱德外孙刘康;郝安仁孙女婿逯弘捷;丁惟汾侄孙、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牟广丰; 李绍白孙女李有智;张治中之孙张皓霆;赵登禹之孙赵瑞明;佟麟阁之孙佟国威;冰心外孙陈钢;革命十老之一熊瑾玎先生和朱端绶的外孙女、等英雄之后出席活动。
团结出版社副社长赵广宁、央视百家讲坛饮食文化专题主讲人步天北、画家君寿、高教出版社李喆主任及多家媒体支持单位作为特邀嘉宾列席会议。
80年前,中华民族为抵御外侮,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那就是轰动中外,永远彪炳史册的卢沟桥事变。
当年七七深夜里,日军在卢沟桥附近非法实弹射击,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河北省宛平县搜索,被国军驻守当地的陆军二十九军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拒绝。隔日凌晨,日军随即炮轰宛平县。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就此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也拉开了长达8年艰苦抗战的序幕。
“事变次日,中共中央委员会即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指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 切之决心。
彼时的人们很难想象,此战要走过8个漫长的年头、付出了数千万人的惨烈牺牲。从最初国土大半沦丧,城池多半陷落敌手,国民哀哀辗转沟壑;到四万万同胞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抗战到底,直至1945年“收恢复之全功”,这场中华民族伟大的卫国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期间之艰苦卓绝、慷慨赴死,已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拂去尘沙、穿越迷障,诸多历史真实闪现出坚硬的质感。80年前的那场卫国战争,将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一体卷入,略无阙遗。抵抗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牺牲没有畛域,不分阶级。正如冯友兰所言,“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军旅作家余戈在《1944:腾冲之围》中写道,腾冲攻克后,时为美陆军航空队中校的BurwellLewie写道:“每天我从空中可以真真切切、清清楚楚地看到腐物在腾冲城这个巨大的尸体上蠕动蔓延。每一幢建筑、每一个生物都遭到了空前彻底的毁灭。”他还看到,“三株粉红色的牵牛花”,在日军尸体“腐烂发臭的胸口上发芽开花”。
牵牛花向死而生,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贞下起元、旧邦新命、绝境复兴的强大生命力。事实上,经历过一场漫长铁血抗战的中华民族,其于现代国家、民族共识的认同从来没有这么强烈。
八十年过去了,经由艰难的爬梳清理,历史的脉络纹路渐次清晰,中国人关于抗战的记忆也日渐丰满。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身影,那些陌生身影也呈现出历史的真实。尽管他们曾经属于别一序列,并因此默默无闻了数十载春秋,一任白骨抛掷,碑石破损。然历史可能有些遮蔽,而记忆却不会长久忘却。大历史语境下,英雄寂寞不过是暂时的沉潜。
这是因为,记忆本身有修复功能,纪念不该区分差等。历史的祛魅往往从一个个鲜活的个案,到一队队勇敢的战士,再到一段段壮怀激烈的历史图景,从点到面,从陌生到熟悉,从民间到政府层面,渐次充盈在全体公众眼前。而经由这样一个“打捞沉没声音”的过程,抗战老兵已经进入了当下的知识谱系,成为社会的共识。
谈到“七七事变”与抗日战争,英雄后人们均有说不完的话,说到动情处,甚至声泪俱下。
此次“七七事变”八十周年纪念活动,不仅有辛亥革命前辈的后人和抗战革命前辈的后人,同时也有文化抗战志士的后人。
朱自清之子朱思渝、周扬之子周艾若、顾颉刚之女顾潮、张政琅之子张极井等因故未能出席,而在场的郭沫若之女郭平英、任继愈之子任重、冰心外孙陈钢均谈到了文化志士们对于抗战的作用。1937年7月29日清晨,住在西单牌楼左近胡同里的朱自清接到朋友的电话:“北平的局面变了!”这一天,距离“七七事变”不过三个星期。这一天起,北平沦陷,城内百万中国人流离失所。
“一个大时代就要来临,文化人应该挺身起来,加入保卫祖国的阵营。”即将投笔从戎、奔赴战场的弟子前来辞行,朱自清激动地对他说。这一天,他为弟子题写了岳飞《满江红》的诗句,作为最珍重的送别:“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1937年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1月,临时大学在岳麓山下正式开课。战事危及衡山湘水,师生们又不得不搬迁入滇。1938年4月,这座临时大学在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迁徙人群里有一支300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历时86天步行3500公里,才最终抵达昆明。团员闻一多写给父母妻子的信中说,“一天走六十里路不算么事”,有时八九十里,甚至多到一百里,师生“在农舍地上铺稻草过宿”“与鸡鸭犬豕同堂而卧”。
联大八年,讲台上是陈寅恪、梁思成、冯友兰、华罗庚、吴大猷、金岳霖等一代大师,台下则有李政道、杨振宁、邓稼先等未来的大家。抗战中的西南联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贡献了157位两院院士,在文化抗战史上留下光彩灼然的一笔。
迢迢长路不是太平年代的远足旅行,却是凄寒迷雾中的生死抉择。抗战中的浙江大学,经历4次大搬迁,行程2600余公里。还有,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这场中国教育乃至中国文化的“长征”历时8年,累计迁移300多次。山高水长,师生们抬着教学仪器、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一路步行,弦歌不辍。此情此景,比之战场上的惨烈血战也毫不逊色。
今天看来,这场被迫的文化迁徙,也是中华大地上空前的文化流动。百所大学南迁西进,不计其数的文物流转搬迁,数不清的知识分子辗转流离,理想与现实碰撞,学术与国情结合,中国思想文化空前接近民众,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空前深远。在中国最痛苦的年代,那个埋藏巨大悲伤的时代,一次文化长征、一场思想文化脱胎换骨的新生,叩开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抗争自强的思想之门。
“在这个时代,战士是最需要的。但是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持枪上战场。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枪弹。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他并不一定要流仇敌的血,却能更有把握地致敌人的死命……”这是巴金的呼唤。
“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这是朱自清的呐喊。
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理想“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抗战的炮火硝烟中,锤炼成为正义必胜的信念,救亡复兴的大道,民族崛起、国家富强的理想。在寻找出路的关键时刻,心向宝塔山,奔向延安,选择中国共产党,成为那一代中国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同。
文化的脉搏,从来联系着国家民族的心跳。重返历史现场,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群体的自觉,根本上是一场思想文化的觉醒。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从这开始,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从这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正是从这升腾。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历史告诉我们,思想文化只有与社会实践、与国家民众的命运深入结合,才真正拥有力量之源。而只有思想文化立起来,民众才真正站起来,民族国家也才真正站起来。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能够产生伟大思想文化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伟大思想文化支撑引领的时代。
“七七事变”8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走那条历史之路和精神之路,是为了辨析历史的脚印,也是为了寻找力量的源头、明天的脉络。聚合磅礴之力,奋发砥砺前行,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牟广丰先生朗诵了他刚出版的诗集中的几首诗来表达他的心声。其中一首叫做《纪念“七七”》:
一篇长卷动心弦,四亿同胞血脉连。
灭种亡国非我愿,神州赤县抗敌顽。
八年血雨冲沟堑,千万生灵填壑渊。
历史烟云岂散去,朦胧泪眼忘先贤。
廖彬宇先生说:我们纪念七七事变,就是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武力灭亡中国而蓄意制造的,是全面侵华的开始。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百年,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受尽屈辱,才会为日本帝国主义所觊觎。众所周知,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东北后,为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团经过充分准备后,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率先在世界的东方点燃了“二战”的战火。知耻而后勇,我们就是要奋发图强,锐意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早日使我中华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今天,我们纪念七七事变,就是要牢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即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抗战;蒋介石也于7月17日发表了关于解决卢沟桥事变的谈话。此后,中华民族这头“东方睡狮”空前觉醒,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重新焕发,并成为中国人民坚持8年抗战、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力量。若没有军民的团结、爱国官兵的团结、一切进步力量的团结,戮力抗击日军,何来抗战胜利?历史雄辩地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将无往而不胜;团结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指日可待。
纪念七七事变,我们不能忘却中国饱受屈辱的历史和血的教训,不能忘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8年抗战,不能忘却千千万万为了民族独立、解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更不能忘记被日军屠杀的3500万同胞。
当年卢沟桥的枪声,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涛声隐隐,回响着华夏儿女不屈的呐喊……今天,我们周围的环境并不太平,领土争端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我们还需要更大的政治智慧来保持一个长久的和平发展环境。纪念七七事变和抗战胜利,就要勿忘先辈先烈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纪念七七事变和抗战胜利,告诫我们唯有不断壮大国家软、硬实力,才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健步如飞;
纪念七七事变和抗战胜利,提醒世人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纪念七七事变和抗战胜利,更警醒国人要时刻睁大眼睛,紧盯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居安思远,存不忘危。”这,才是对七七事变、对抗战胜利最好的纪念。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缅怀先辈,激励当下。
2017年7月7日北京